巢箱与饲料问题 第一次去“档子”,玩儿的非常开心,从此勾起了我对鸽子的好奇心,心里总惦记着那些个“小精灵”,它们的身影总在我脑海中晃悠。从此,天天盼着星期日的到来。 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我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排行第二。我的哥哥以前在同学家里见过鸽子,对鸽子有比较好的印象,我与他说起去档子看鸽子的事儿,他也挺有兴趣。说到最后,哥哥竟然提出了养鸽子的建议,哥哥说:“过几天,到了星期天,我们叫上‘二狗’、‘黑蛋’一起去档子看看鸽子,买一对养养。” 我听了喜不自禁,随声附和:“好!好!”接着,我们又商量养在哪里,最后决定在屋檐下搭个木箱养。 于是,我们开始做准备,翻箱倒柜,总算倒腾出来一口木箱,木箱大约40公分见方。第二天下午放学以后,我们把箱盖中间的一块约十五公分宽的木板拆下来,安上合页和锁扣,当做门,然后在墙上和椽上各打了两颗钉子,用铁丝将木箱捆扎后又拧在铁钉上挂了起来。母亲看到我们叮叮咣咣干的满头大汗,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末了,看到木箱悬挂在屋檐下了,就问:“你们俩做什么呢?”哥哥回答:“搭个鸽子窝。”母亲又问:“什么鸽子?鸽子在哪里?” 哥哥回答:“就是可以在天上飞的鸽子,现在还没有呢。”母亲再问:“那鸽子是要吃粮食的,你们拿什么养它?”我们哥俩无言以对,只好悻悻说:“现在不养,等以后再说。” 饲料问题陡然成了我们养鸽的“拦路虎”。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家对人民的生活物资全部实行定量供应,具体措施是用票据来控制,那时候的“票”真多,有烟票、油票、肉票、鸡蛋票、副食票、肥皂票、布票等等。还有粮票(粮本),政府根据居民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每人每月按定量供应粮食,多买一两都不行。那个时代的粮站工作人员很认真,原则性很强,对国家十分忠诚,个个像共产党员似的,丝毫不给通融,哪儿像当今的一些人,只要有私人关系,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都可以不顾。 所以,养鸽人除了勒紧裤袋从口里省一点外,再就是夏、秋粮食收割之后,到田地里顶着炎炎烈日,一粒一粒的捡掉在泥土里的粮食。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去面粉厂彻夜排队,可以买一袋“草籽”,“草籽”是从麦子中清理出来的碎瘪麦粒和沙土混合物,鸽子可以吃,人是万万吃不得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冒着投机倒把坐大牢的风险,到“地下黑市”买粮食。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养鸽不易,非常艰难。 我家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我家也实行计划生活。那个年代的生活水平较低,吃的是“瓜菜代”,没有什么油水,基本上是“吃不饱,饿不死”。你不计划生活,寅吃卯粮,到了月底的最后几天可能断粮。因此,每天消费多少面粉和米,母亲有严格的计划,馒头、饼、米饭也是按人头分好,小孩和女孩少一点,大孩和男孩稍稍多一点。有时父亲和母亲会说他们不饿,不想吃饭,就会给我和哥哥分一部分馒头或米饭。当时年纪小不大懂事,长大以后终于明白了,父亲和母亲不是不饿,他们舍不得吃,是为了照顾我哥俩长身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面对饲料问题,我和哥哥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些办法:第一、到学院的职工大食堂捡一些剩饭,晒干以后做饲料;第二、每天省出一点馒头。 巢箱已经做好,饲料问题亦有解决的思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