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种”还能回来吗?
1、没有保种能力,当然要退化。中国引进的动物品种,哪一个没退化?哪一个没在退化中?这间接在证明咱们的保种能力都没有,都很差,就别说育种了。不是我贬低鸽界——农业部、动科所都保不住种系,你一个养鸽子的“个体户”,得瑟什么?
2、市场有无需要,已无需要,不但退化,还要消失。“李鸟”最近屡被提起,就是因为竞翔环境不利,尤其是公棚莫名其妙丢得惨,众人才想起以“李鸟”为代表的老种系。但是,德国人和欧洲诸赛鸽强国给我们预备好了眼花缭乱的“李种”,可以随时引进,还不必花李梅龄当年那么多的的银子……
3、这儿原准备说“提纯”的,有了1和2,这段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这些标准的育种术语和做法,一直没从中国养鸽人的嘴上消失,却从来没见中国养鸽人做到哪一条。我的意见,能力不行是一个原因,现在国际鸽界的布局,根本就不需要中国鸽人在育种方面做什么,所以,我们说那些豪言壮语,总被打上“爱国”的标签,不然没法说出口……
与“李鸟”有点儿关联……?
超远程确实是中国独有了。外国赛鸽先进国家,先行做了超远程试验,否定了不科学、不合理的距程之后,不再保留超远程赛制。我们“后来居上”再试验一把,半个世纪了,虽屡屡头破血流,结果也跟洋人试验的一样一样,嘴上还不认输呢!心里仍不知道这玩意究竟最远飞多少公里的比赛距程合适。
又逮着题目了——李梅龄先生那会功夫也不知道“这玩意儿究竟最远飞多少公里的比赛距离合适”,刚买来的“枪”,得打几枪试试有多准,能打多远。但是,李梅龄在天津—上海,这样远程距离上,要屡次试验能不能比洋人打得远。而且还迅速发现,深毛的“枪”能打得更远——甚至,李先生打眼一看就推测出深毛的会打得更远。纵然那不是为了爱国,而是为了赢钱……
李梅龄到底会不会育种?
这句话招砖可能性是有的,只限中国,赛鸽育种强国的老外,可能历来就是这么认为的。
依我看,这句话至少50%准确,小范围说说,正确率超过50%。
1、“李鸟”的源头要不是买的,而是李梅龄自己培育的,说这话的会被砖砸扁。
2、李梅龄是有些“章程”的,不像现在一些鸽界的没头苍蝇,嘛嘛蛮不懂。注意一下,那个时代的高手,都是技艺了得的人物,懂医学就懂生物学、遗传学……,至少不至于迅速糟蹋了引进的优秀鸽种。
3、李梅龄不懂育种,或半懂育种,怎么评价?他至少懂保种——将外来优秀赛绩鸽的基本性能遗传不走样、不明显退化。在外观上,刻意将竞翔性能与羽色连带捆绑延续,这在商业领域的意义上更突出。是他这个“小广东”在上海滩摸爬滚打,学到的基本商业运作技能。跟小矮人詹森家族一样,将一系“詹森雨点”呈献于天下近一个世纪。否则,“李鸟”什么羽色都有,即使封闭时代,也不会流传那么久。就是这,才让鸽界的“混混儿”们,长久地以为李梅龄很会“育种”。
再说一句:李种的源头,在中国还是在德国?
原装奔驰、宝马在中国跑着的还少吗?那还算不算德国车?
如今北京出奔驰,沈阳出宝马了,那还是德国车吗?你说那是中国车了,德国能让吗?国际承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