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育翔工作的注意环节
随着信鸽运动的合法性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志士们看好并纷纷投身于信鸽行业,为信鸽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力地推动了信鸽运动的发展与竞赛热潮。由于信鸽的特殊性和人们自身的盲目性,使他们多数是雄心不小,但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是种、养、训的环节有误所致。现根据笔者几十年的养鸽经历和周围同行的失败原因,与新鸽友们交谈信鸽育翔中的几个注意环节。
一、崇洋媚外、高价竞争、盲目引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宽,世界各行业先后进入中国市场,信鸽业商人也不甘落后随之而上。大批的外籍鸽进入国内后确有部分发挥优异,比如詹森、胡本等等世界名家的信鸽,为改善国内信鸽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鸽界公认的优良品种。由此,一些信鸽商或养鸽者为了多获利而鱼目混珠,他们利用书刊媒体网络等刊广告、办鸽展、搞拍卖,大肆宣扬并推销外籍鸽,更需注意的是国内鸽一旦飞出好成绩则变成XX外籍鸽,好象国内鸽就不能获奖似的。在上海、江苏等超远程赛事中哪个老外敢参加,在中国举办的500公里级别世界排名赛、世界锦标赛冠军杯又有哪个是外国人拿走了,非也!正是这些鸽商们扰乱视听让鸽人们误以为“外国月亮比中国圆”,造成了信鸽市场彼此失衡的不良局面。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信鸽市场价格是套外籍环的总比套国内环的高,国外几百羽的冠军身价要高于国内几千羽的冠军价格。特别是在公棚的同场比赛中,国内的获奖鸽卖不过国外的归巢鸽。公棚老板们便利用人们的崇洋心理,将国外迟归鸽与国内获奖鸽一同拍卖从中获利;而个别有条件的参赛者呢,也鱼目混珠,弄些外籍足环套上,幼鸽打公棚赛,迟归也能卖个好价钱。由此引入的种鸽质量几何也?再冷静地分析下,如果手中有几羽非常优秀的鸽子想出售,还用支付手续费去托鸽展、拍卖等渠道出售吗?鸽友们应该端正心态冷静思考:克制竞拍场上论输赢;重实践细分析,研究自身基础种鸽的缺陷,明确引种目的和用途;重视血统,但不能轻信血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不论它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詹森还是李种,都要注重鸽子本身的含金量,否则成功率不高。
在此略举有趣事一例:我认识一位朋友,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感觉到自己的鸽子归巢很稳,但名次总是不太靠前,于是淘汰了自己所有鸽子,到鸽展和拍卖场投资取经,看别人争夺激烈的鸽子他最为青睐,势在必得。先后投入78万元引种,来年又投入10余万元打公棚赛,秋后决赛唯一荣获“吉利数”78名。由此赢得同行赞誉“雄心勃勃高起步,大名鼎鼎赞助商”。
二、种鸽交配
目前的配对方式大概有:自由配、血统配、赛绩配、托人配、选择配等等五花八门的方法。据本人对新鸽友的调查结果是,工薪阶层以血统配居多,事业有成者则是以赛绩配或托人配为主。上述前几种配法很简单,不费精力不用思考,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但结果只能靠侥幸取胜。可以肯定地说,在当今的鸽界,谁也做不到好血统配好血统一定作出好成绩,冠军配冠军绝对飞冠军。如果是这样,鸽界就没有秘密、没有科学,只要有钱买冠军飞冠军就可以了,工薪阶层就不会养鸽彼此竞争了,全国也不会有30余万会员了。
笔者认为,信鸽血统是基础,使用是关键,养鸽是一门学问,是智慧与财力的比拼。就配对而言,唯独选择配对成功率居高,其原因是任何一羽优秀的鸽子都存在着一些缺陷,一羽普通的鸽子也有它一定的优点。配对中一定要有选择、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组合,要运用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以此获取满意的结果。杂交的基本做法是:老雄配小雌或小雄配老雌,尽量避开同龄配;大体型配小体型,长体型配短体型;眼砂方面,深色素配浅色素(山区竞翔除外)、粗砂配细砂(砂眼可以粗砂配)、宽眼志配窄眼志、好内线扣配好内线扣、阶梯砂配盆型砂。
三、回血与留种
有的鸽友看见某羽种鸽偶尔育出一羽冠军或几个好名次,马上考虑到回血保种。育出幼鸽又只注重长相不看其本身表现,误认为只要是回血鸽就保存了该血统,于是全部留种。这是好的想法却实施了盲目而仓促的作为,必定导致赛绩下降而垃圾种鸽一大棚的必然结果。回血是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慎重行为,其条件是相同血统须两羽(代)以上,切记“独木不成桥”的道理;其重点是必须要考虑遗传性能和退化问题。所谓遗传,就是要看其后代(最好是连续三代)中的成功率是多少,超过40%可以作为,否则意义不大。回血鸽的退化尤为严重,淘汰率至少高于50%。从雏鸽开始淘汰,体弱者弃之;幼鸽出棚后虽体质较好但反映痴呆或不能自理者弃之;成鸽后必须经竞赛检验,成绩优异者重点使用,成绩平常者慎重使用,没有成绩者最好不用。回血鸽选定后即可做为基础种鸽,下一步必须掺入新的优秀个体(血缘),使之进步再进步,否则将原地踏步失去回血的真正意义。这就是大名家也要引进他人鸽子的道理。
四、盲目用药
随着信鸽事业的振兴和发展,鸽药工厂从零起步迅猛崛起,为信鸽的防病治病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鸽药经销商们则为利而不顾实际地大肆宣传热情推销,致使一些鸽友为了让幼鸽长得更好,便从雏鸽开始用药,什么营养药品都用上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何必让小动物们无故染毒呢?在温室里育出的幼苗是经受不住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的,信鸽也是同样如此。我的实践证明是,用营养药品促长的幼鸽在公棚饲养环境中,存棚率总是低于顺其自然成长的幼鸽。药品是每个养鸽者都必须储备和使用的,但怎么用,为什么要用,是要三思而行的。例如:一羽优秀赛鸽在频繁的比赛中体能透支成绩下降,此时人为给些补药,助其尽快恢复原有素质再赛,这都是获取好成绩的必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获得的成绩并非药物决定的,关键还是靠鸽子本身素质取胜的。
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鸽友见他人用药获奖了,于是不分青红皂白立马就办,结果输得更多。信鸽比赛比的是信鸽质量,决定胜负的关键还是信鸽质量,非好质量的信鸽是不可能获胜的,采用其它任何手段都是辅助而已。如果药物能决定胜负,人们就不必重金引入优良信鸽,只注重药品多省事。再以实例引以深思:我有位要好的鸽友,下岗后做鸽药推销,常常为他人“诊病治病”、“调理赛鸽”赢得了较好的生计,每次来我家玩时,也要进鸽棚看看且经常发现营养不良、有毛滴虫、球虫、呼吸道感染、沙门氏等等各种症状,建议赶快用药否则后果严重啦。但是,个人的肚子痛自己最知道,我的鸽子非常健康。验证了一句俗话,“干什么吆喝什么”。笔者观点是:从源头找差距,顺其自然,无病不用药,有病对症下药、没搞清病情不要下药。
五、急于求成过度参赛
随着赛事增多奖金加码,参赛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稳妥为佳。当前存在的现象是:某羽赛鸽本场比赛荣获了好成绩,于是下场赛事不管状态好否必须参赛且大奖赛、插组赛全集一身,结果一无所获。还有种情况是特比环决赛即将来临,为了势在必得仍然坚持每天一次100-200公里私训,下午上笼,上午还要来一次50公里训放。由此方法让特殊选手鸽带着紧张的情绪、疲劳的身躯迎接更严峻的考验,结果不佳轮到种鸽倒霉。不言而知,信鸽在竞赛起飞后首先定向何处去,随后才是完成艰苦的长途飞行。没有镇定的思维怎么准确定向,没有充足的体能与耐力怎能夺魁。因此,赛前不要让选手鸽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特别是防止体能透支,要给选手鸽予适当的休养时间以积蓄充足的体能,才具备获奖的条件。赛鸽的休养时间要结合体型与精神状况而定,通常是300公里三天左右,500公里七天为好,1000公里十天以上,2000公里笔者没有发言权,需请教有超远程赛事的前辈们。
以上是笔者的个人作为与体会,仅供参考。有些语言过激,纯属现实,并非恶意中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