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处是"欧陆风",到处是不顾条件买洋人的枪和洋人打仗……形形色色的名家名系铺天盖地而来,赛鸽圈中光怪陆离,使人眼花缭乱。由于很多人初涉鸽圈,对本土赛鸽文化缺乏深厚的功力,即使中国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些人却不知,也不会从中汲取养料。对中国赛鸽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面对欧洲赛鸽的强势登陆,中国赛鸽有些"头重脚轻",无所适从。而且在一轮又一轮引种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赛鸽文化的大破坏。
直到今天,作为中国赛鸽文化里程碑的几个标志性品系,却为谁是中国最好、最正统,出身贵贱而争论不休。李鸟作为中国赛鸽文化精神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一度是国人易种图强,买洋人的枪与洋人打仗的行为和精神支柱。更有一大批人以李梅龄先生为楷模,从引入洋鸽起步,开创中国赛鸽的新纪元。只是现在老李鸟何在?它正在被看惯了洋人和洋鸽的中国养鸽人淡忘。为什么传统国血鸽被大多数鸽人抛弃? 国血鸽怎么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赛鸽文化,中国大陆有多少历史人文的沉淀?在赛鸽发展过程中有多少凝聚成国家、地方的育种文化。曾几何时四大源头鸽系李鸟、西翁、培尔琴、吴淞响亮一时,但现在似乎若有若无。谁要说形成了自已的育种体系和文化,一定会受到一些人的鄙薄和非难。中国大陆传统国血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可谓长篇累牍,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以说很多,就像高楼大厦的阴影掩盖不了那些违章建筑一样。楼修得得越高,人们发现的问题也会越多。辉煌已经属于历史,但问题却留在今天。
中国赛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相当残酷的历史,它可能无情地淘汰了不少事实上很成功,只是不适应超远程竞翔的鸽系。更不幸的是扼杀了很多优秀的养鸽人的思想,而那些侥幸在赛鸽史上留下痕迹的养鸽人,有时又不得不面临自己被曲解而再被淘汰的命运。评价一个鸽系,一个人在赛鸽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许多因素的混合:对未来赛鸽趋势的判断及影响程度,对同时代的养鸽人思维的冲击和渗透,思想观念、作育体系的形成和鸽人接受程度。
中国赛鸽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系"与"国血"的根基都不够宽厚,相比之下"国血"的根基尤为薄弱。我们的养鸽人对当前国际赛鸽成就的吸收能力并不弱,但如果能有更好的"国血"根基,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对待赛鸽与育种文化。从中反思自身的现状,研究自己的赛鸽应当怎样去发展,怎样在传统赛鸽与现今赛鸽文化的碰撞中去寻找和发挥它的内在活力,以便在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中求得新发展。
然而,人总是自以为是的,总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因为聪明,就要与众不同。为了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就统统认为得到的不是最好的。不相信自己,总为别人所累。无法真正放下,也就失去得到的乐趣。也就认为失去的或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其实何妨怜取眼前人,人生苦短,不必要让生命在不断的遗憾中度过。
近、现代欧洲赛鸽所以具有活力,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断地把他者包容进来,不断地让他者来挑战自己,不断在变和异的缠斗中把"不变"和"同"阐释或生产出来。中国赛鸽发展其实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以前通过对已经形成的传统赛鸽反复揣摩来解释传统,那么现在能否通过对欧洲赛鸽的讨论来解释传统?
有人说,阻碍赛鸽发展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认同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和对自己朝夕相处鸽子的解释都落实不到自己的思维体系,而只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解释的框架,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能力从价值层面上维持和组织好我们的赛鸽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赛鸽既是一个时间过程,也是通过一代代鸽子的育种比赛来作文化和价值的生产,不断回到自身、肯定自身的往复循环。现在一些人处理鸽子问题的方法却往往相反,总认为有一种标准;他们总是在问离这个标准有多远,而不是反思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事实上,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正是,在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中,在学术、思想、文化的积累中,在伦理世界的形成中,都有哪些正面的积极的经验。
尽管中国赛鸽家在与世隔绝数十载后奋起直追,但多数仍局限在对西方模式硬件的被动模仿学习上,多少人能取到真经?一批适应于今天赛鸽文化和高信息现代传播媒介的养鸽人一举擢升为鸽界明星。他们了解并熟知现在赛鸽市场化的制作、包装、复制。懂得高信息社会里的马太效应,讲究社会效果和自我推销,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关在鸽棚里潜心育赛,十年磨一剑毕生育一系,重技术、张鸽理、酌配合的传统赛鸽方式。他们懂得把有限的鸽种资源复制成各种摹本售出,获得最大的名人效应与经济效益。而那种清高自矜、曲高和寡的旧式养鸽道路,已为今日大多鸽界明星所不取。当今的赛鸽环境确难以产生育种大师,也难于产生鸽界巨擘。因为没有人把自己融入自身赛鸽文化中去。于是,在发展视野、思维和构想上还很难超越前人。肤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式的硬件追求为赛鸽发展、文化进步都带来不少负效应。
在功利主义的熏风吹拂下,多快好省的养鸽方式更受人们青睐是不足为奇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我活着的时候,就要看到一切梦想实现。在为自己的明天下注时,瓣看指头计算利益得失是大多数人的精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令人瞠目的爆炸性发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好处,当人们自豪地把它称之为成果时,却不知此时自己正置身于一个迷失了心性的技术蒙昧期。
但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我们中国自已的赛鸽文化。
本文发表于2006年十月《中华信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