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国际最著名的信鸽大赛,鸽友们自然会想到“巴塞隆纳赛”,每年有二万多羽赛鸽参赛,是国际鸽界最瞻目的长距离比赛。 中国这几年虽连续搞了四届国家赛,品牌、声势一年比一年大,但却与“巴赛”无法相比。原因之一在于“巴赛”是多个国家参赛,而且是1000公里的专项赛事,参赛羽数多,影响力大;之二是就设一个放飞点,赛向统一,可比性较强,冠军的含金量高。 我们的国家赛,除去参赛单位不宜对比,参赛羽数并不次于“巴赛”,但在鸽友心中的地位,却怎么也不能与“巴赛”相提并论;最大的区别,就是赛向上的不统一,可比性太差。 中国的国家赛难道就真的不能做到赛向统一?这要看怎么想及如何做了。让我们从地理条件上论起,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我们在地域板图上做个比较。中国的地理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欧洲总面积约1016万平方公里,中国与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如果把整个欧洲按一个“国家”,相当于中国来看,问题的症结就好找了。 主要以西欧一些国家参赛的巴赛,2003年只有 6个国家参赛;说白了,“国际巴赛”其实只是欧洲少部分国家之间的“区域性”联赛,并不是欧洲所有、甚至大半或接近一半的国家在参赛。不能做到让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参赛的原因,就像中国一样,板图太大。真要让他们找出一个照顾全面,哪个国家都能参加这一个赛距比赛的放飞点,别说整个欧洲,就算半个欧洲板图范围,既使把头脑最超前的爱因斯坦搬出来,也永远办不到。可见,切合实际地利用相对集中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寻找远距离的一个点,才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这样才有了延续之今的“巴赛”;不能参加这项赛事的国家,也只能寻求其它比赛的形式了。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国家赛,仅只借用了“巴赛”的一个壳,内里的东西不一样,一心照顾全员参加,几乎四面放飞,各参赛单位的赛线、风向绝对不同,没有一点可比性,只是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这样下去,既使将来变成八个点,也很难说就能全面解决问题。真想彻底做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在一条赛线上比赛,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公棚里比赛。 既然永远也做不到照顾全面,根本实现不了真正的“全国大赛”,倒不如就把“巴赛”成因的真经搬进中国的“国家赛”,以统一赛向、赛距,增强可比性和提高含金量为目标,在有条件的地方搞区域国家赛,或者把现在的国家赛进行修改,转换成“区域”赛,这样会更实际些,也才有希望做强做大。 信鸽比赛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一条适合于赛鸽归巢的赛线,平原地区无疑是最理想的运作地。在我国适合赛鸽活动的三大平原中,东北三省会员人数比较集中和赛鸽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的地理位置是顺着东北平原东侧成南北方向排成一线,各地相差有一定距离,按他们习惯的放飞赛线,怎么盘算也找不出一个共同放飞点(既使改向西北,越过大兴安岭放到内、外蒙边界我国一侧的‘东乌珠穆沁旗,那也才660-700公里),不便应用,可暂缓考虑。 最适宜利用的地理位置是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北京、南阳-襄樊、上海这个三角区域范围。把放飞地设在这三个角上,就可以实现区域性的大型比赛。由于除河南的洛阳外,其它西边各省的协会都不往上海方向放鸽,所以上海赛点不便成立。而在另外的两个点中,北京是湖北千公里的放飞地,襄樊是北京千公里的放飞地;所以北京、襄樊这两个点完全可以成立,据此设想出以这两个点展开的区域国家赛方案如下: 一、春季 设湖北襄樊一个点,800-1000公里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北部、 山西北部等五个省级单位可以参赛(内蒙的部分,比如呼和浩特从距离上可以达到,但让赛鸽飞越山西的群山峻岭,难度太大,未必能参加);参赛羽数估计会达到 2万,相当于“巴赛”的放飞数,也不少于除郑州赛区外,现行国家赛其它三个赛区的放飞羽数。 二、秋季 设北京一个点,从湖北算起,向东约60度以内扇面范围、距离北京800 公里以上的有湖北、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长江流域五个省级单位可以参赛;参赛羽数估计会在3-5万,这在气势上就非常可观了。 上述单位,除湖北每年春、秋定向放飞路线就是北向外,其它单位春季主要是西向;秋季改往北向或西北向,与各省常年的春季赛事并不冲突,方向变化也不是太大,改向不算困难。 以上飞行距离差异不大,是一次区域比赛能够聚集参加单位最多的方案,先搞出经验来,以后年度,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再增加几个区域赛;但从距离和方位上测量,其它区域聚集适宜参赛的单位就只能达到二、三个。比如: ①武汉设点,供广西北中部、广东大部、福建南部等三个单位使用,秋季比赛; ②郑州设点,供湖南北中部、江西北部和浙江南部三省使用,春季或秋季比赛; ③甘肃设点,供四川(西南赛鸽大省)、重庆二个单位使用,春季比赛。 这些赛线相对难飞的参赛单位,放飞距离不适合超过700公里以上, 太远了归巢率不高,那会挫伤会员的积极性,比赛也聚集不到多少鸽子。 区域国家赛的距离不宜设定500公里的原因是:500公里的比赛,远近相差1/10以上就开始不平等了;就算一个省(直辖市除外)搞500 公里只定一个放飞点的比赛,也很难做到全省所有协会放飞距离基本相等或接近。所以,距离越长,各参赛单位的放飞距离误差才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也更容易被距离长些的参赛单位所接受。如果考虑想聚集更多的参赛鸽,可以保留现行分项比赛的办法,即不只设一个1000公里,可以同时向下延伸、开展若干个赛距的比赛,分项计算成绩和排名。 比赛时间上,如果不想取消现行的国家赛,这个国家赛比赛时间需提前到“五一”期间进行;春季的区域国家赛可放在 5月下旬;秋季的区域国家赛,由湖北首届幼鸽千公里大赛举办成功的例子来看,放在11月初比较合适,届时气候少雨,也不是太冷,大多数公棚赛基本已经结束比赛,不会出现调用裁判紧张的现象。至于秋季的全国幼鸽联赛,各省有充足的时间在此前完成。 以上提案,是使中国的信鸽大赛最接近“巴赛”模式的方法,也是面对中国现行中、短距离赛事颇盛,长距离顶级赛事太少,平衡两种赛事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建议。在中国的赛鸽史上,多协会大羽数放飞成功、享誉鸽界的例子也是有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省一市超远程联翔,造就了魏振武闻名天下的“九龙王”;九十年代上海放三门峡首次实现千公里当日归,也曾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虽然以后东北几乎年年有当日归鸽,但毕竟参赛羽数太少,含金量达不到,所以那冠军值不了10万元。假如上海及诸省再放北京,就算泰山挡道,秋季强劲的西北季风,再怎么着也会助赛鸽加速归巢。前辈李梅龄先生靠此成名的赛线,我们这一代人难道就不敢再做了?想想看,真这么运作比赛了,有“长江流域五省”或“北方五省”数万羽参赛鸽的当日归冠军,那在鸽友心中是什么概念;与现在的国家赛相比,在国际上的影响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区域国家赛必须冠以“国家赛”的名称,以地方形式,比如“长江流域五省秋季千公里联翔”或“北方五省春季千公里联翔”的运作方式搞比赛,对各省没有约束力,也减低了吸引力,最终会导致流产。只有中鸽协牵头举办,才有希望形成一定规模、长久延续和更容易成为品牌。其它不能参加区域国家赛的省、市,要本着顾全树立国家赛品牌的大局,积极开展或参加其它形式的比赛活动;如果非要争个全员参加,开设太多的比赛点,那中国仍旧很难打造出享誉世界的品牌赛事。
──注:本文由作者提交中鸽协秘书处、裁判委员会“建议修改国家赛比赛方式或举办区域国家赛的一些设想”之提案内容摘编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