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育种这个话题时,总觉得要把它放到一个大的背景环境下才能更好说明。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大家只要仔细地想一下就会知道,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育种大师,充其量只能说有育种者。因为,我们正常的赛鸽子时间才来了三十年,三十年时间对于育种来说太短了,实在是太短了。
我为什么要问中国有没有育种大师,而回答没有?我们比赛鸽子,那当然就会有人育种,成了形的,我们就会称这为品系,血统,品系之于血统前,那是因为品系是大师,而血统只是一般玩友,或称育种传承者。
那又为什么我们没有育种大师,而比赛却又如此精彩呢?那是由于我们亚洲人与欧洲人的性格传统习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欧洲人在经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其各方面就已经大大超过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东方文化了。西方之所以超越东方,并不因为他们人聪明或其它什么。而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差异所造成的。欧洲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致,做什么事情都要用数字来标记。而我们东方却一直在强调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中国没有育种大师的最基本原因了。我们强调形似与神似,但确没有具体的指标,而欧洲人却没有这些习惯。他们只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差一点一毫都不行,正是因为这种严谨的做法才造成欧洲全面超越亚洲的原因。
我们再接着说说有关鸽子方面的事吧。目前国内赛鸽高手如云,京津沪一带每年出多少赛鸽大师连我们自己也数不清楚,但一说到育种大师可能也就一个高家绛了。其他的好像也没有什么说的。赛鸽运动在这三十年内长足的发展,确实成就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赛绩,但一说到育种,我们就只要说到比利时,菏兰了,为什么呢?是我们自己忽视了?还是其它原因呢?亚洲如果说有育种家的话,那也是在日本了。因为这个国家被西化的最早,也最彻底的,但他们也没有育种大师而只能算是育种者了。
我们还要区分一个概念,那就是育种和配对。育种不是配对然后出几代就行的问题,育种是要形成一个固定的基因遗传才行,所以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强的经济基础。想想我们都穷了几代人了,就这几十年才开始好点,你说,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在硬件上形成育种大师的条件。
会有鸽友问,既然没有育种大师,那我们的赛鸽却发展的这么好,而且在很多方面确实超过了欧洲。这是事实,但这并不妨碍欧洲作为传统种鸽输出地的地位。亚洲人,从日本开始去欧洲引进种鸽开始,台湾接着往下传,大陆人再接再厉,一方面是欧洲人市场经济运作的成功,另一方面也确实是他们在育种上下了真功夫。只是目前欧洲传统赛鸽这项运动日渐式微的情况,使得他们的育种大师也越来越少了。现代的快餐文化对赛鸽运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也是造成没有时间沉下心来育种的另一主要原因,鲁迅的拿来主义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很多的鸽友。
我今天讲的这些,总归起来就是以下这几句话,中国目前没有育种大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也会很少出现育种大师,但这并不妨碍赛鸽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