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国人把赛鸽放得远视为骄傲,而现在却把奖金挣得多视为荣耀。于是乎国血好?外血好?各种说法沸沸扬扬,吵得不可开交。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化的必然结果,是无可厚非的。就此,笔者思之甚久,本不想参言,但又平静不了,挥之不去,禁不住吐之为快。但愿能对鸽友有所补益。
首先,什么是国血?什么是外血?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追根溯源,所谓的国血,哪一只身上没有流淌着外籍鸽的血源?反之,据笔者知道,前些年,上海的超远程鸽子也有流出境的。谁敢保证,现在传进来的所谓外籍鸽的身上就没有流淌这些超远程鸽的血脉?所以,国血和外血只是相对的,并不能严格区分开来。所以这种说法是不科学不准确的。我认为,应该这样来下定义:那就是长距离鸽,中距离鸽和短距离鸽。
时下吵得不可开交的所谓国血外血,说到底其实就是长距离和短距离之争。进一步说,就是短距离鸽的比赛由于便于操作,见效快,热了;而长距离鸽的比赛由于相对较难,参加的人相对前些年少了,形成有鸽无市,效益低下,冷了。这叫很多国人很是失落,于是形成了抗争。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是不是这种矛盾就不可调和了呢?我看不尽然。其实只要我们的各级协会组织稍加努力,这个矛盾是不难化解的。
远程、超远程赛鸽,最大的困难就是花费大,资金紧。这是令每一个组织者都头疼的事,所以组织者们都不太愿意组织赛事。有的每年只是象征性地组织一下,甚至有的根本就不组织(没有组织,何来参加?于是饲养者少了,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局面)。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记得刚养鸽子的那些年,鸽会组织赛事,采取的都是一次性收费,以丰补欠,重奖远程。现在虽说那样的收费方式已难采取,但鸽会就不能从其它渠道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对远程赛事实行补贴吗?据电视报道,很多国家鸽会筹集资金的渠道就是出售足环。我们各级鸽会组织不是也在出售足环吗?一两毛钱一枚的普通足环,到了鸽友手中不是变成了一元甚至一元多了吗?这不是筹资渠道是什么?去年四川省鸽协出资一百万,举行了一次全省性的大赛,这资金又是怎么来的呢?恐怕很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足环吧?我曾想,这一百万要是能举办一次远程或是超远程比赛,那情景又会是什么样呢?对远程超远程比赛又会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呢?再有,也是去年,成都市鸽协联合附近几个鸽协举办了一次北京超远程赛,集鸽二千余只,取得了圆满成功,鸽友们交口称赞。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好的方式。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困扰,又对各兄弟协会的鸽友起到了交流促进作用。
如此,也许大家还会说,超远程信鸽饲养周期长,养的人不会多,鸽源是问题。其实想想我们的公棚赛,这也不是问题。我们很多公棚赛不也是头年春天集鸽,第二年春天才比赛吗?这样的饲养周期也不算短吧?饲养成本也不低吧?为什么公棚能出现爆棚的现象而远程赛收不到鸽呢?关键是奖金问题。如果奖金诱人,就是饲养周期再长,可能也是会有人去养的。人们常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奖金到位,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我看关键是做为鸽友们的领头人,我们的鸽会组织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想去做。如果我们的鸽会组织想扶持超远程赛事,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吧?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我们有一个小小的乡镇协会却对此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那就是都江堰市信鸽协会石羊分会。他们的做法是,凡是千空距归巢鸽参加一千五百空距以远的超远程比赛,所需费用全部由鸽会出,不要会员掏一分钱。一个只有几十会员(而且大部分是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的没有任何外来收入的协会尚能如此,我们掌控着一个地区鸽会各种权利的鸽会领导又作何感想呢?
对此,我想对我们各级鸽会组织说,国血――远程鸽是国人几代人智慧的结晶,是国人的骄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外国鸽友对此是望尘莫及的。不能让它就此衰落下去,作为鸽友们的领路者,我们有责任把它们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拿出行动吧,在组织好中短距离赛的同时,把思路向远程超远程倾斜,让远程鸽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