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南京市信鸽协会接受在公祭日放飞和平信鸽的政治任务,为确保公祭日信鸽的安全放飞,11月29日上午,南京市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到月牙湖公园内,对南京信鸽协会会员中参加放飞的信鸽进行了防疫检查。
图为公祭现场放飞和平鸽(来源/网络)
以下为公祭日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网)
公祭日现场
公祭日现场
公祭日现场
参加公祭仪式的小学生
全场默哀
下图为南京信鸽协会11月29日上午检疫现场:(来源/南京信鸽协会)
卫生检疫现场
检疫登记
配合检查
送检疫台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意义】: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一直以来纪念活动主要是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范围内举行,这个即将出台的决定,意味着今后的每年12月13日全体中国人将一起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届时将有国家领导人出席,同时将邀请更多的外国友好人士驻华使节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意义就是,公祭活动一旦通过了立法,将以制度的形式长期固定下来。
第一个提出公祭活动,是200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委主委赵龙提出,应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举行国家公祭,当他得知审议公祭日的消息时,他非常欣慰,他说设立国家公祭日顺应了民意,合乎了世界潮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向世界表明,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尊重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说,国家设立这个公祭日将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他希望逝去的亲友和30万遇难同胞安息,后人将永远记得这个日子,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