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经风雨,哪见彩虹?
有了等待的煎熬,才有重逢的喜悦。
2、中国近代史的羞辱使大汉盛唐的天威荡然无存。失去了自信的中国人,表现在鸽界,就是唯洋人或唯假洋人马首是瞻。
3、这种失去自信心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姜晨光林云达的两岸大论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场大论战的舆情,台湾方面还有人赞同姜晨光,而大陆方面则从上到下几乎一边倒,狠踩姜晨光力挺林云达。其中缘由并非人们被林云达的观点所折服,而是一致认为海派林云达代表的一定是世界潮流。
大论战以姜晨光败阵而结束。迅疾,林云达推广的短平快全面覆盖中国大地,姜晨光赞成的中国远程赛被全面打入冷宫。然而,20多年后中国鸽人主动抛弃短平快,重新捡起中国远程赛,用事实给了林云达一个耳光,也为姜晨光昭雪平反。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的事实: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一羽中国远程赛归巢鸽胜于100羽短平快冠军鸽;一羽中国远程赛冠军鸽胜于100个短平快鸽群;一个中国远程赛鸽群胜于一个短平快天下!
5、中国远程赛准确讲应该叫作中国成鸽远程赛,玄机就在成鸽二字。
幼鸽千公里是中国人的首创,出现在短平快横行期间,无论从理念上还是赛制上都是对短平快的反动,然而仍未脱出短平快思路。
6、台湾的海翔搞得再轰轰烈烈也难成为经典赛事,盖由于幼鸽赛。
7、幼鸽赛断送掉太多的精英,这是因为大多精英因幼鸽时表现平平而被人为淘汰。
8、不少人拍公棚冠军回去做种,但往往差强人意。而有人为了省钱,买回的迟归鸽却成了种精。
奥妙在于:该冠军鸽为其终极距离的终极表现,只具爆发力,不具综合力,根本不够种鸽标准;而那羽迟归鸽却含有远程鸽血脉,只是未到发力期,因其具备综合能力,符合种鸽标准,因此能不断作出理想下代。
9、远程鸽大都晚熟,早慧者寥寥无几,既有,也往往飞伤,最终难成大器。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儿班,日后成为栋梁之材的寥若晨星,大多风光一时作罢。
10、远程鸽不光少年,就是在成年时初次上阵飞冠军的也极少,一般发力期在2至3岁左右。不但中国,外国也如此,这样的事例太多。
1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古老的辩证思想蕴含着极大的中国智慧。
不以一城一地得失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
12、快即慢,慢即快;好即坏,坏即好。
13、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对此我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如果人为改变,吃苦头的只能是人们自己。
巴塞罗那如果是幼鸽赛,绝对不会成为百年经典,因为它很难出现顶级赛鸽。
如何最大限度办好顶级赛事,最大限量挖掘顶级赛鸽,对此欧洲人深谙其道。所以,巴塞罗那不允许幼鸽参赛,而这项成鸽远程赛一赛就是百年,成为世界瞩目的顶级赛事。
15、巴塞罗那实际上是成鸽远程隔夜赛。之所以隔夜,检验的是鸽子躲避天敌人祸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有意晚些时间开笼,让鸽子当天飞不回去。
那些真正的欧洲赛鸽家深知,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鸽子才够种鸽标准,而这种综合能力要尽一切手段在长程赛中得到悉数检验。
这是一项很高的养鸽素养,非大多数国人所具备。如果不服,想想苦苦追求的千公里当日归便立马闭嘴。
16、中国远程赛的再度崛起将给中国鸽界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带来一系列变化:
——赛鸽理念得到提升。更多的人将明白什么是顶级赛事,什么是顶级赛鸽。
——洋鸽进口热降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真正的世界名鸽不在别处,就在中国,它将在极大程度上扭转中国世界最大买家的形象。
——远程赛挑大梁,中近程赛回归应有位置。
——地方赛唱主角,公棚面临重新洗牌。随着短平快的渐行渐远,一大批480公里公棚要么关门大吉,要么将赛距调整为580、680、780公里……
有些目光远瞻的公棚老板把希望寄托在办千公里公棚上。但随着中国鸽人养鸽素养的不断提高,千公里公棚也必将同短平快公棚一样遭遇鸽源荒。因为,现在的千公里公棚都是幼鸽赛,违背了千公里赛和鸽子本身的内在规律,难以出现真正的顶级赛鸽。
因为,远程鸽三跑甚至四跑才拿冠军的并不鲜见,一旦拿了冠军绝对是顶级赛鸽,而这样的顶级赛鸽从各方面来讲,公棚这种形式难以办到。
17、将于今冬举行的鲁台两岸900公里至1200公里越洋对抗赛,采用公棚与散养鸽同时参赛的方式举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8、中国远程赛符合中国的社情民意,具有极大的正能量,蕴含强大生命力,只要坚定不移地赛下去,中国的世界赛鸽强国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