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鸽足环号码、最适宜的比赛距离、最佳比赛名次;
父母羽色(特点:毛、爪、条等);父母眼砂(特点:眼志、内线口、点眼虫、砂中砂等);
父母年龄;第几窝配对;产卵、戴环、出窝日期(公历、农历);
褪条时间(第一条、第六条);褪条情况(前一条长多长(%),次一条落);
训放记录:(200KM以内,各站飞行时间、以及与上一羽的间隔时间);
单飞记录;(指单独抛飞100KM左右,飞行时间、与上一羽的间隔放飞、归巢时间);
幼鸽比赛:(300KM以上,每次比赛的飞行时间、以及与上一羽的间隔时间);
成鸽比赛:(500KM以上,每次比赛的飞行时间、以及与上一羽的间隔时间)。

(配图:信鸽365编辑部)
完整如实地记录上述数据,信鸽的培育过程才更有意义,记录才有更高的使用、研究、对比价值。翻看我们在各公棚、拍卖会上见到的信鸽血统书,显示的是上代的足环号码和赛绩以及名称,其最重要的育种过程完全被省略了,更多是体现了商品价值。笔者研究了多份欧美,以及日本和台湾的血统书,除华丽程度,语言文字、称号不同外,血统书更多的是记录了该鸽上代有卓越的比赛成绩外,购买者想了解的其它相关信息,育种者却未给予提示、讳默其深,不知这样的血统书价值能有多高?难怪某国外名家言道,在比利时、荷兰、鸽友们很少注重血统书。
国外名家不注重血统书是因为血统书的育种参考价值不高,但他们更注重血统书没有的其他记录。比利时的戈马利因把信鸽的资料输入电脑管理,而被称为“电脑”,但对信鸽进行详细记录管理的绝对不仅戈马利一人。亚普.科藿恩说他只保留比赛和训放前10%的信鸽,如果没有详细的记录,他绝对不可能做到此严格的淘汰。但亚普.科藿恩还不是第一个如此淘汰的第一人。从可查证的资料来看,早在50年前名家哈贝尼斯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做法。
笔者从仅少有的一部分名家开出的血统书附件中见到了他们的描述性文字――对血统书中代表性种鸽的描写(白鼻、白头、小白羽、白爪、深龙骨等),对于有比较难以描写的,他们甚至附上了这些信鸽外观、眼睛、翅膀的相片。这些附件,也许对众多鸽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许有人认为是“拿鸡毛当令箭”,但这些细节正是这些名家所重视的。
比利时著名的育种家迪斯美特•马太依斯对所采用鸽系的研究非常重视。一般人凭自己的经验来挑选种鸽,80%会选择他要淘汰的鸽子。他们虽然卖出都是最好的鸽子,但基础鸽仍保留在鸽舍内,所以才可以源源不断地育出许多超级品质的冠军鸽。
据悉,比利时BIFS鸽舍已攻克了老公鸽繁殖、超级公鸽大量繁殖后代“人工授精”的课题。虽然这是一项试验,但话题外可以体会到要检测实验的科学性,他们就必须对所有人工授精后代的培育过程进行大量的数据记录。该技术成果是外在的,但其中关键的技术环节――实验记录,却是使该实验成果得到确认的基础。
填写、记录传统的血统书内容,不能为育种者和将来拥有者提供足够的育种参考,只有育种者用心做好育种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记录填写才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