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问 吧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鸽友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精彩日志 杂 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首页 特别报道 各地快讯 图片 鸽坛论剑 鸽坛杂谈 热点论坛 养鸽经验 信鸽知识 讨论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鸽坛论剑 > 养鸽经验
背景:
阅读资讯

浅议近新配

日期:2001-06-29 来源:信鸽365 作者:信鸽365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浅议近新配

                            刘志华、于素珍
    尽管鸽界人事理论研究的部分学者,对于近亲配对倍加称赞,认为这是培养中国赛鸽品系必要的发展途径。但从理论上分析,多代近亲不等于就是品系鸽;近亲血缘的浓缩也不完全肯定就是最佳种鸽,其实近亲配对只是赛鸽育种中的一种运作方式罢了,利弊如何,实践中各执一词还值得大家商榷.特别是自国外优良品系鸽不断充实中国市场,大家仿佛才领略到品系鸽的作用(商业营销目的)。不少的鸽友开始效仿,对自己所训养的鸽群进行提纯,回血,尽量保证鸽系统一计划,不断地加强近亲繁殖的力度。在某种程度上是迎合了经济市场的规律,能叫卖出赛鸽的品系、多少提高了在鸽市买卖竞争能力。但在实际竞翔中比赛的成绩又如何呢?可以说是差强人意。事实上能取得好成绩大多并不是那些纯品系鸽。所统计,特别是近两年来纯品系鸽比赛归巢率的下降幅度加大,其中远程和超远程最明显。现实提醒大家必须认真思考,近亲鸽饲养得,是不是值得提倡,是否应该考虑尽可能地把引进的优秀品系能大量地融入到本地区最优秀的鸽群中,进行杂交提高竞翔速度,并从外观上给以完美最充分的体现。别让思想被囚禁在某某品系上,只会去计算占有血统比例是百分之几多几多,而忽视赛鸽运动中的实用价值。更应该注重的是要讲求实际,只要比赛中能不断地创造成绩,又何必非要顾忌什么纯血统呢!既然如此,不考虑血统又如何正确制定和实施用什么条件配育雏呢?

  只要把你棚中自己认为最好的雌雄配在一起就够了。别什么取长补短差异配、不同血统、近似本、姑侄表兄表妹近亲配…搞得姥复杂。其实在比赛中不难发现棚里那些优秀的赛鸽都是好成绩父母鸽遗传下的杂交产物。所以应该多提倡杂交!有人认为杂交配对只会昙花一现,只要细心观察,更何况近亲配也不是羽羽都能飞出成绩。鸽子毕竟是飞禽,育种配对只是赛绩终究都的一个环节,某羽命鸽子出成绩有多方面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只是片面地把成绩归功于配对的结果很不现实。但为了少走弯路人们从优胜鸽的比率中进行筛选寻找配对,选择育种的捷径。大多数鸽友确信杂交会出优势。了解血统的目的,就是别让自己的鸽群太近亲了。只有优胜鸽的不断杂交,才能逐渐提高竞赛成绩,真正提高赛鸽的素质,特别是那些竞翔远程和超远程项目的人们,更能清醒地认识到杂交配对的重要性,但是为何人们还在不断地进行着鸽群的近亲繁殖呢,实际上促使近亲配对是由诸多客观因素造成的。在赛鸽圈内,鸽友之间多少有那么点,一点不告人的隐私,是不得已而促成的。例如下面七种情况:

一、 为了缓解个别优秀种系,一年老于一个的危机,只有利用提纯近亲方式配对,来保住这脉香火,尽量挽救这羽优胜鸽的内在素质不被遗失,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希望优胜鸽的杰出表现能继续保存在年青一代的身上,永远充满活力。在鸽群中不断发挥作用。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大势原始物种通过了不断分裂演变和自然环境的洗礼,要想保留原有物种全是不可能的,也是永远办不到的。哪怕使用现代科学的克隆技术,但也存在后天获得性条件的影响。

二、 近亲配对不是品系形成的唯一途径,参加赛鸽竞翔的人,都想育出拥有自己姓氏的种系鸽。但要理解并不是中有近亲配对才能成为品系。象比利时育种大师吉尔德.范内和万达.易速步。他们的育种观念就是每年要引进新鲜血液、不同血液的赛鸽进行杂交,以优胜鸽融合成自己的品系。只要赛鸽人拥有这样一个群体,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系,另外实践中除了归巢率和比赛速度上的差异以外,品系与品系之间不会再有其它附加条件,好的品系也就是在比赛中冠军拿得多,放十羽九羽能归巢。所以赛鸽人应该排除传统的陈旧方式解放思想,在竞技场上尽量去创造好的成绩,也就不管是近亲还是杂交。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格言,不管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你能不断使自己饲养的鸽群一代一代创造优秀成绩就拥有了最好的品系鸽。

三、 由于赛鸽饲养者的个人嗜好,对鸽群形态和羽色一致性的偏爱,热衷于收藏和观赏。对鸽子进行不断近亲配对而繁殖,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商业目的。俗话说:上得货架就得有一定包装,搬上柜台就必须有个卖相,当然!想整整齐齐羽羽其不凡,的确是同行中可以炫耀的资本。

四、 赛鸽饲养者,性格孤辟不善交际与外界接触少。能够拥有的鸽群与选择的条件有限,无法满足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再就是经济条件只能局限于手头的种鸽进行配对繁殖,造成鸽群近亲配是无法避免的。

五、 那种“近系繁殖是繁育优秀种鸽”的说法是理论误导。因为并不是通过了近亲提纯就好做种。最起码要可以认为是部分鸽友理解上的偏激,根据进化论的理论学说,血统近亲繁衍往往是一种闭塞而局限的惰性表现,而是发展过程中暂时性的今晚现象,也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的被动措施。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不进则退,要赛事地保留原有的基本水平,不是一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能比提高更困难。你想既然花费大量精力,保全原有素质,还不如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去追求和探索更高更新的领域,创造更好的竞翔成绩和品系鸽。当然赛鸽能长期保持飞在鸽群最前面,的确应该具备飞是最前面的血统。但要清楚的是并不只有近亲配对才能有更好的保证,其实鸽友追求的血统就是好成绩。因此,只有成绩加成绩才是最理想的“近亲”配对。从数学上就能理解一加一不会等于一。赛鸽内在素质的相加就是一个新的开端。所以近亲配对要从内在因素去思考,赛鸽群体的素质便是竞赛的成绩,外观和型体的一致性,只是一种现象的审美观与意念,育种配对还是要从竞翔的优劣着手。

六、 近亲出的赛鸽,只适应比赛距离较短的项目,鸽体染色体上携带的纯鸽子基因配合机率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赛鸽同化组合造成的体质下降,其后代特别直接代是很胜任父母固有的竞翔距离的比赛,在生物的进化中近亲繁殖是一种保守与退化模式。象千公里的赛鸽,可能其后代在700公里和500公里项目上有好的表现。若是通过优秀基因的浓缩,仍然会在同等距离比赛中(近亲配对遗传因子结合机会的比例很少)。其归巢率会有所提高,也可能速度加快。但若是长期不断地把有成绩的近亲个体,近亲-回血-再近亲,竞翔的距离不仅越飞越短,而赛鸽内在优秀素质也会不断退化直到消失。

七、 近亲配对育出的子代就好做种的说法是错误的。有少数人认为只有通过近亲配对,优秀基因的浓缩后(这是种理想),育出的后代就稳定,归巢率会提高。可是生物遗传并不是随人们意志而转移,也不是你想怎样就能达到的。从实践中证明,只有那些长年参加比赛是,断优胜劣汰。久经沙场筛选的优秀鸽群,才是做种的好鸽子,它们血统强能沾亲带故,也可能是赛绩杂交的产物。育种比赛不要画地为牢。应该归其自源,用一种平常心理去认识和理解竞翔育种的规律性,回归大自然的造化。若是人为的注重近亲繁殖,而且会物极必反,千万近亲低智能遗传后遗症,特别是那些只保种提纯不去参加比赛的洗礼,使那种低能劣质留下的隐患,也许子一代或个别的鸽子不会显性出事,要是固执地延续下去,会影响整个鸽群的低劣,那种隐性基因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不堪设想。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浅谈信鸽竞翔的规律及竞翔中存在的问题
赛鸽回归后的保养与思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最新更新
热门点击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发展历程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10 xinge365.com 版权所有 信鸽365 - 中国信鸽第一资讯信息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